健康相談室

永信藥品建議您:用藥前應請教醫藥專業人員

選擇信譽優良的藥品,具備正確的用藥常識,方能早日遠離疾病、重拾健康!

發燒處理的原則以感覺舒適為主,而非快速降溫,因此發燒處理的原則如下:

1.伴隨畏寒發抖時,以增加被蓋保暖為主,此時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冰敷)。
2.全身發熱且不畏寒時,則可試著試著冰敷、溫水拭浴等物理性降溫的方式進行,需注意的是在不以快速降溫為原則下,宜避免用冷水或酒精拭浴,同時多休息及補充水分,鹽份、維他命和選擇易消化的食物。

3.若持續高燒且不舒服,則可進一步諮詢醫師或藥師服用退燒藥,常見的退燒成分有Acetaminophen、Ibuprofen等,劑型也有口服藥及栓劑可選擇,使用前應諮詢並詳讀說明書,不可自行將劑量或服用次數增加;發燒處置以不快速降溫為原則,且維持在38°C左右即可,通常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可讓體溫降低1°C左右。


book_p01.jpg
一般居家常見的疾病通常可分為『急性病』及『慢性病』兩種,急性病如感冒、頭痛、生理痛、腰痛、肩痛、過敏、胃痛、脹氣及下痢等,其發病快,但恢復的也快。而慢性病則如高血壓、心臟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偏頭痛、退化性關節炎及消化性潰瘍等,其發病慢,相對病程也長,故需要較長期的治療。
居家常見疾病中有些是自癒性的〈如感冒、發燒及頭痛等〉 ,也就是說有時候即使不吃藥,經由適當的休息及調養,也可以自行復原,然而也有許多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過敏性鼻炎及皮膚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及退化性關節等則需要向醫師諮詢並接受定期且適當的醫療照顧。
平時多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充足的營養攝取及正確的用藥是維護家人健康的重要觀念,然而過量使用藥物,不但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可能會造成病情的延誤或因藥物效果而遮蔽病徵導致病情惡化。 雖然大多數的藥品都是以治標〈控制症狀〉為設計理念,多服無益,但及時用藥卻可明顯緩解症狀,減少患者體力的耗費,進而提升自身癒病的能力! 因此,在您於藥局選購居家常備藥品時,除了應向藥師諮詢藥品之相關資訊外,更應切記在連續服藥2-3天後若病情仍未見好轉,則應考量病情是否為「非自癒性」的可能,並立即尋求醫師之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藥物是可以用來預防、診斷及治療疾病的物質,讓我們在疾病的折磨下,可以迅速恢復健康的狀態,然而不當的使用藥物或長時間濫用藥物,反而可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當我們自行到藥局購買藥物時,應與藥師共同討論下列事項:
1.自己可能的疾病或症狀
2.身體的現況
3.有無懷孕、是否正在哺乳中
4.有無藥物過敏的經驗
5.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藥物
6.是否必須開車或進行危險性工作
1.服藥前應詳閱說明書或藥袋上的指示
2.服藥時儘可能以溫開水配服
3.遵守正確的投藥間隔及時間
4.注意藥品的儲存場所/條件
5.注意可能發生之副作用並記載之
6.大多數之說明書內容,涉及專業與法令要求,不了解之處應向藥師諮詢,勿需過度恐慌。
book_p01.jpg
1.儲存在可密封之罐子或盒子內,並置於陰涼處。
2.不可以將藥品放在潮濕、熱或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例如:浴室、廚房、窗邊。
3.存放藥品時,內服藥和外用藥要分開,不同的藥品不要混在一起,並保留原包裝和說明書。
4.應置放於小兒伸手不及處,以免兒童誤食發生危險。
5.除非特殊指示,一般不需將藥品存放於冰箱內。
book_p01.jpg
若身邊沒有可密封之容器,未用完的藥品應妥善包裝後丟棄,以免藥品受潮變質而誤服。 若有密封之容器儲存,也應妥善標示用途及購買日期與效期,依指示存放。 若是家人或朋友有相同的症狀,不可直接服用剩下的藥品,因為同樣的症狀,不代表就是相同的疾病。 儘量選擇有密封包裝及標示完整之藥品〈如瓶裝〉,以便於存放。
book_p01.jpg
藥品一旦發生下列情形就應該丟棄不用:
1. 超過標示有效期限的任何藥物。
2. 錠劑出現裂痕、碎片、粉末或變色時。
3. 膠囊出現軟化沾黏現象。
4. 味道異常。
5. 已凍結之藥品。
book_p01.jpg
1.選擇經國家PIC/S GMP認證且信譽卓著之藥廠,以確保品質。
2.選擇有提供藥師諮詢服務之藥局,以取得完整的用藥資訊。
3.選擇不含阿斯匹靈、類固醇或麻醉性成份之藥品。
4.選擇2-3日份包裝之藥品,避免浪費。
5.注意藥品包裝之避光及防潮性是否良好。 〈瓶裝容器較鋁箔擠壓包裝為佳〉
book_p01.jpg

許多居家疾病均屬於自癒性的病程,因此只要準備2-3日份的用量就可以了,並不需要過量囤積或濫用。 針對國人用藥習慣的調查結果發現,一般民眾往往不自覺地造成藥品資源的浪費,只有約三成的民眾會把從醫院診所或藥局領回的藥全部吃完。因此,建議購買小包裝藥品以免造成浪費或濫用藥物的情況發生。 而在連續服藥2-3天後若病情仍未見好轉,則應立即尋求醫師之診治,以免延誤病情!